電子工程世界 ·2019-08-01 15:36·與非網
今年5月,歐盟宣布放棄資助最新一批“未來和新興技術旗艦計劃”。這是目前歐盟地區規模最大、資助力度最強、競爭最激烈的科研資助項目之一,單個項目預算超過10億歐元,執行期一般為10年。
自2011年開放申請以來,僅有3個項目獲批。歐盟的這一決定意味著正在競爭該項目的歐洲科學家、研究機構及其外部合作者將不得不調整策略,以應對未來數十億歐元預算的“消失”,同時也為歐洲未來的整體科研計劃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既沒有經費、又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推動,歐盟的科研何去何從?
與歐盟不同,近些年來,中國對科技的投入越拉越多,尤其是 人工智能 領域。接下來我們從一篇外媒報道,來看中國 AI 發展。
人工智能誕生,美國獲先發優勢
1956年8月,在美國漢諾斯小鎮寧靜的達特茅斯學院中,一群科學家在這里聚集,討論著一個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達特茅斯會議足足開了兩個月,雖然大家沒有達成普遍的共識,但是卻為會議討論的內容起了一個名字響亮的名字:人工智能。
就這樣,1956年成為了人工智能元年。
從那以后,美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一路遙遙領先,歐洲、日本都望塵莫及。
然而,進入21世紀,中國加大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和投入。
AI納入國家戰略,催生AI在中國落地
2016年,谷歌旗下的深度學習公司“Deepmind”打造的AlphaGo以4比1的成績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震驚世界。
AlphaGo戰勝李世石
同年,中國國務院將AI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特別強調AI對于中國未來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從這以后,人工智能在中國徹底火了。中國AI軍團異軍突起,迅速攀升至全球第二。中國這個后來居上的AI強國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據外媒報道,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事務研究所訪問教授伊恩·霍格思與專注于AI產業的天使投資人內森·貝納克從去年起每年發表《人工智能全面報告》。在今年6月底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兩人首次用單獨一章內容探討中國AI的發展狀況,以凸顯其日益重要的角色。
霍格思與貝納克注意到,過去一年里,AI領域內只有中國作者發布的論文平均被引述量在增長,歐美作者的論文被引述量都趨于平緩。但是,美國研究人員仍有強大的影響力,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要比全球平均高83%。
此外,AI研究公司Element AI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報告2019》顯示,中美都是能留住相關人才、擁有穩定的AI人才儲備的國家。通過對比在當地與國外受教育的人才數量與流動,該報告指出,中美擁有緊密的人才交換聯系,在兩國之間流動的AI人才大致相抵。
報道認為,相較于美國,中國更注重AI的應用層面,因此在BAT三巨頭之外催生了一批將AI運用在商業和現實生活的新興企業。
AI獨角獸崛起,未來大有可為
中國目前擁有50家AI獨角獸企業(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其中超級獨角獸(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有19家,估值總金額占全部AI獨角獸總估值的90.95%。
但在這些獨角獸中,只有個別幾家專注于底層硬件開發,其余的都是針對某一領域應用AI的企業。
目前,中國AI最大的軟肋在于底層硬件自主研發的落后,而 芯片 則是重中之重。
在PC時代,英特爾憑借CPU建立起1000億美元的市場,成為摩爾定律最大的受益者;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到來,Arm和英偉達崛起,成為行業算力的新興供應商,建立起芯片生態。AI時代群雄紛起,國內也不甘落后,從BAT、華為,到地平線、寒武紀,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投入到AI造芯運動中,試圖建立起AI芯片生態系統。
2018 年,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 公布擬制定的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體系框架,涉及芯片、機器學習、機器人等AI基礎技術, 成為影響中美科技交往的一個重要事件。
在這之后,產業、資本、技術等各方面向AI芯片領域投入,“造芯”成為中國AI科技的一條主動脈。
毋庸置疑,中美兩國都將人工智能視為在未來保持競爭力與科技優勢的重要技術之一。未來,在中美貿易摩擦從經濟層面蔓延至科技等領域的背景下,AI預計將成為兩國博弈的新戰場,中國必須自力更生加速研發芯片等核心技術,才能脫離依賴進口芯片而受制的高風險,掌握AI發展主導權。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否認,雖然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依然有些落后,但整個AI生態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且,我們擁有龐大的資源來推動這些發展。
Next:No more
Copyright ? 2018 Shenzhen QianBaiHe Electronics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粵ICP備17010972號